在學習流年技法時,許多解析的原理都是從出生星盤中堆疊出來的,如果出生星盤可以理解,那麼在學習流年時,就會比較簡單一些,這些堆疊的基本架構不外乎星座、行星、宮位、相位。但我發現,由於流年會需要用到雙盤,所有的行星都會變成兩顆(兩個太陽、兩個月亮….),有些朋友就開始卡住了,尤其是在相位的部份,因此以下的一些拆解方法與概念提供給網友們參考。
拆解流年技法步驟
步驟一:
依不同的流年技法決定需要特別留意或關注的行星。例如:使用次限推運法(Secondary Progression)時,次限月亮是主要關注重點,其次是太陽與內行星。但使用行運法(Transit)時,外行星會是我主要的關注重點。
步驟二:
依照不同的流年技法設定容許度。例如:次限推運法的容許度是1度,也有的朋友會將日、月設成1.5度,但使用行運法時,容許度又會不一樣(每位占星師在這裡會有自己常用的容許度),剛開始練習的朋友就跟自己老師教的設定一樣就行,未來等熟練之後再自行調整。
步驟三:
留意流年的行星有換星座(29度或是0度)或是逆轉順、順轉逆時的狀態。這表示此時的流年會有浮動與變化。
步驟四:
開始找出流年技法裡的行星,是否有跟出生盤的行星有相位。每種流年技法關注的相位不太相同。例如:次限推運法我會特別流意150度的相位;太陽弧推運法(Solar Arc)是硬相位;行運法又有不同的關注重點。在這裡要用到的概念,就是入相位與出相位,以及流年行星的運行速度。如果是入相位,代表事情發展愈來愈接近;出相位代表事情發展已慢慢要接近落幕。所以照這個步驟來看,流年的行星愈接近自己出生星盤的行星,代表愈重要。
流年的相位
在開始找出流年與出生盤的相位時,會發現有時會有好幾顆行星影響著我們,這時一一拆解,先找出哪一顆比較關鍵、重要(步驟一),以及哪一顆比較接近出生盤行星(尤其是入相位),這樣在解析時才不會看到一堆行星湊在一起就亂掉。
相位就是行星和行星之間彼此碰撞時產生的火花,不同的火花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: Read more